本文原载于《艺术新闻/中文版》2018年12月刊

微信平台发表于:2018年11月4日


成都。由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毛继鸿艺术基金会(MJHAF)、成都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COSMOPOLIS #1.5)于11月2日拉开帷幕。为期两个月的双年展以“延展智慧”(Enlarged intelligence)为主题,呈现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位(组)艺术家与小组的百余件作品,双年展涵盖五大板块:“全球都市:延展智慧”主展览、“水与未来生活”“城市与乡村”“对话与工作坊”“无定义音乐节”,并以成都成华区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为主展场,在锦城湖、梵木创艺区、方所成都店等多个成都文化地标及乐山市夹江县共同展开。

“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现场合影。左起:毛继鸿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展览总执行人宁琤、艺术家崔琦·沃什(Tricky Wlash)、建筑师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主策展人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全球宣传及合作伙伴总监贝努瓦·帕雷尔(Benoit Parayre)、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创办人毛继鸿、艺术家刘窗),摄影:尔见摄影@方正、计贺、王温泽,杜鸿彬

“全球都市”(Cosmopolis)是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于2016年创立的专注于全球展览及艺术研究实践的平台,致力于根植特定语境,参与国际对话,反思文化转译以及知识的情境性的实践方式。平台聚集艺术家、策展人、理论家、行动者、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其他文化生产者进行跨学科合作,通过小型驻地和贯穿了艺术、思想、社会议题的交流项目展开。

2017年10 月启动的首届Cosmopolis项目以“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为主题,项目主策展人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表示:“Cosmopolis作为一个研究平台,更专注世界各地区的新型艺术实践与知识生产,Cosmopolis在成都落地,延续了艺术家跨学科与跨区域的知识生产与对话形式,超越了单一共时的文化与技术发展模式。”

主展场东郊记忆,图片来源: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展览总执行人宁琤在接受专访时说:“毛继鸿艺术基金会致力于资助研究型的项目,并支持“非西方现代性”的艺术计划和研究项目。Cosmopolis具有“去中心化”的关怀度,研究多元文化,在成都的Cosmopolis项目它关注的是延展的智慧,关注艺术家在自己的研究体系里对于未来的技术、生态以及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探讨,关注技术导向论下所预期的未来前景以及对未来建构可能性的反思”

印度艺术家Shilpa Gupta互动录像作品《无题(影子 3)》[Untitled(Shadow 3), 2007]东郊记忆展出现场

01 从“宇宙技术论”出发,非西方现代性视角

 

Cosmopolis项目与哲学家许煜的持续对话促成了本次双年展览关注“宇宙技术” (cosmotechnics)的策展框架,许煜在《论中国的技术问题——宇宙技术试论》(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In China: An Essay in Cosmotechnics)一书中质疑了二十世纪西方技术哲学中“技术”概念的局限性。地缘上的差异、植根本土性的艺术实践、本体论多元主义的视角以及对当下与未来技术政治问题的关注与反思,成为了双年展着重关注的方向。

 

澳大利亚艺术家崔琦·沃什(Tricky Wlash)的委托创作《多维感知指南》(Instructions for the Perceiving of Other Dimensions)展出现场

澳大利亚艺术家崔琦·沃什(Tricky Wlash)的委托创作《多维感知指南》(Instructions for the Perceiving of Other Dimensions)被置于展览的核心位置,这件关于认知实验的大型雕塑作品受19世纪英国数学家、科幻小说作家、科学浪漫派学者查尔斯· 霍华 德·欣顿(Charles Howard Hinton)于20世纪之初提出的“第四维度”理论启发,通过代表四个维度的几何体与木材模拟的思维机器装置,探讨延伸人类感官与身体以及智能界限的可能性。

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作品《居所:他乡计划 (这里、那里、别处)》东郊记忆展出现场

菲律宾艺术家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Alfredo and Isabel Aquilizan)的大型装置《居所:他乡计划 (这里、那里、别处)》[In-Habit: Project Another Country (Here, There, Everywhere)]延续了其“他乡”系列一贯的理念,即日常持续的集体协作与社区参与,可回收硬纸板制成的小房子模型填满了整个卫星天线或是庇护所穹顶般的装置截面,构成了一组微缩的异域贫民区景象。该系列始于2006年艺术家对菲律宾南部土著民族巴瑶人生存状态的观察与介入,通过对迁徙中的他者记忆、认同、共同体与参与者主体性的探讨,创建集体活动的社交空间与族群间参与式沟通的模式。

刘窗影像《比特币矿与少数民族田野录音》东郊记忆展出现场

除了生态发展、地质开采与技术化石等重要议题之外,关于科幻与未来主义的创作是展览中尤为重要的一支。艺术家刘窗的三屏散文影像《比特币矿与少数民族田野录音》基于艺术家此前在四川云南的田野调查、对比特币矿工随季节迁移矿场现实的关注以及大量的跨学科文献研究。

作品中,藏缅语系中木雅口语的女声画外音、比特币矿场、清末时政与电报、广岛原子弹事件、赞比亚无政府主义、科幻电影《索拉里斯》、《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中印度北部达兰萨拉邦的具体吟唱片段、周景王铸钟、水力发电站、技术主权的讨论等一系列时空碎片断裂又重叠。

刘窗装置《饱食终日的我》东郊记忆展出现场

具体的历史语境、文献与媒介考古、现实隐喻和未来想象交织成作品庞大的纵深维度与感知系统,建构了个人化的宇宙技术思想轨迹。刘窗的另一件装置作品《饱食终日的我》(Gluttonous Me)呈现了一台过剩产能改装而成的一体化家庭娱乐设施,通过暗室、电子乐、画外音与科幻电影片段,呼应了《比特币矿》的叙事脉络。

Core Dump Dakar, 2018. @antonxscholtz Featuring @bambadiangne

在南非艺术家弗朗索瓦·克努埃泽(Francois Knoetze)的影像作品《核心垃圾》(Core Dump)中,反乌托邦的科幻叙事与国际技术生产流通、消费社会高科技废料等议题相融合,虚构了一个由塞内加尔达喀尔电子垃圾构成的高科技拟人化形象。

肯尼亚艺术家瓦努里·卡伊乌(Wanuri Kahiu)的影像作品通过具有思辨性去欧洲中心的非洲未来主义叙事框架,虚构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后35年在东非某地发生的科幻故事,其片名“Pumzi”源自非洲东海岸历史上使用的混合语,在斯瓦西里语中意为“呼吸”,探讨了非裔离散文化与殖民历史、性别的刻板印象、技术与生态等议题。

双年展东郊记忆展出现场

爱尔兰艺术家山姆·基奥(SamKeogh)的委托装置作品《充电站1-3》(Charging Kiosks 1 – 3)将真实可操作的手机充电站带入技术迅速发展以及数码经济的语境中,嵌入的科幻影像以及对材料的重构延续了艺术家关于技术应用和高科技物品的残骸的探索。

艺术家拉瑞莎·桑索尔和索伦·林德(Larissa Sansour and Søren Lind)的雕塑作品《他们覆盖了天空,直到它变成黑色》由1500艘宇宙飞船组成,思考了集体心理与地质考古的历史建构,与之呼应的影像作品《在未来,他们曾以最上等的瓷器就餐》则开启了巴勒斯坦东耶路撒冷当下政治、国家身份、考古和科幻之间关系潜能的探讨。

山姆·基奥(SamKeogh)的委托装置作品《充电站1-3》东郊记忆展出现场

黄汉明委托作品《竹制飞船》被置于一个新搭建的竹制建筑结构中展出,呼应了粤剧的巡回表演时的竹棚以及艺术家关于中国早期戏剧电影的研究,该影像作品将当地的川剧变脸、嘻哈流行文化、当下的社会现状相结合,创造出一艘假想的宇宙飞船的科幻叙事。

黄汉明委托作品《竹制飞船》东郊记忆展出现场

曹明浩的影像作品《东郊以东》则呼应了展览所在地东郊记忆由苏联援建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前身;建筑师魏皓严/嗯工作室系列研究《为心模典 E 三定 步行大观出奇观》(2017-2018年)则通过城市街道网络与城市形态的步行调查,将量化测算、城市生态与步行尺度、基础设施研究带入对未来城市形态的想象。

 

02. 打破美术馆展墙的跨学科实践,建筑、音乐与城乡驻地项目

 

除了双年展的主题展主展场东郊记忆外,成都锦城湖上的三座A字型竹木结构漂浮建筑“岷江漂浮系统”(MFS IIIx3)是双年展“水与未来生活”版块的核心项目,由知名尼日利亚建筑师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与其NLÉ建筑事务所设计搭建完成。其原型为尼日利亚拉各斯马科科水滨贫民窟附近水域设计的“马科科漂浮学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通过建筑的形式回应了当地房地产投机、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过剩等议题,曾在2016年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并荣获银奖。

Kunlé Adeyemi / NLÉ Works, MFS IIIx3 – Minjiang Floating System, 2018,Mock-up view (South-East). Courtesy of the artist, image © NLÉ Works

昆勒·阿德耶米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本次MFS的第三个版本结合多次与中国在地建筑师的探讨,同时也考虑到成都当地水利建设的历史。竹木制群岛是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希望能够回应未来水上生活和生态的思考。在双年展中,除了作为展览空间、公共空间外,还将作为音乐厅使用,在尼日利亚的第一版本中还考虑到建筑成本与可拆卸性”。

在这座“岷江漂浮系统”内展出的作品中,除了对夹江县石堰村两个驻地小组的项目呈现外,还带来生活于成都的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的调查式作品《水系博物馆》及委托创作《山水边缘》,呼应了都江堰工程的历史及其下游水系现况。

Alma II. Transart Festival 2018,图片来源:Accion Cultural Española

此外,西班牙艺术家费尔南多·加西亚-多利(Fernando García-Dory)的录像短片《ALMA》基于其2009年发起的“内陆”(INLAND)合作项目,对意大利南提洛地区进行了深度的介入式调查,阿尔卑斯高山草甸乌托邦、波河河谷社区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游戏、历史影像蒙太奇的怀旧情绪与图像的幽灵、新部落的高科技梦想、媚俗主导的乡村旅游文化、山民管理水利系统,组成了关于气候变化与荒诞现实以及2047年这片山区会变成什么样的思辨叙事。

演出现场,图片来源:刘索拉(北京)音乐工作室,摄影:清澈传媒

作为Cosmopolis项目的重要单元,本届双年展的音乐版块“音乐是认知”邀请知名音乐家、作家刘索拉策划了“无定义当代音乐节”(X Music Festival),将于梵木创艺区与锦城湖二号湖带来11场音乐演出,打破学院和流行、传统与流派的隔阂,呈现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与创新态势。

刘索拉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我们以前经历过各种主义,到了当代后其实所有东西都是互通的,我们做一个当代音乐节,首先就要打破传统和流派的偏见,去挖掘最好的音乐家。(这次参与的)每一位音乐家都非常有特点,并且一辈子在钻研这一件事。从他们的演奏中,你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时代在一个乐器上的反应。这是一个综合的融合性音乐节”。

 

乐山市夹江县石堰村是本次双年展“城市与乡村”驻地项目的重要发生地,邀请了2组跨学科艺术团体:建筑延伸合作社(Arquitectura Expandida)、Gudskul小组(ruangrupa, Serrum+Grafis Huru Hara)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驻地创作。

项目执行人宁琤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说:“夹江县石堰村的文化语境很有意思,它是中国古法造纸技艺传承的千年纸乡,同时这个村子又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一方面有自己非遗传统的物质遗产,儒家传统也非常深厚,还保留着当地竹麻号子(当地造纸匠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地方民歌)歌唱舞蹈的传统,但同时它又面临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怎样现代化的困境”。本次与当地社区进行的驻地交流项目通过工作坊与居民参与的形式进行,旨在激活乡村公共空间潜力。

乐山市夹江县石堰村,图片来源:“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夹江艺术家驻留基地

来自哥伦比亚的艺术小组建筑延伸合作社延续了此前在哥伦比亚波哥大通过建筑介入人社区生活与改造的艺术实践,通过在石堰村3个月的驻留,将村子街边常见的长凳作为主要的创作对象,可随意移动组装的长凳为村内老年人的社区提供了移动的小型广场般的公共空间。

印度尼西亚艺术家团体Gudskul小组结合当地的民间流行文化,利用路边流动食物车零部件,策划参与性地图绘制、小型移动电影院、卡拉OK比赛、广播电台、广场舞与在地歌曲创作等项目与社区进行深度互动,借此搜集并标记社区的记忆与故事。

除此之外,艺术家亚斯明·史密斯(Yasmin Smith)则在乐山吴场的一座陶瓷工厂与当地陶瓷工匠共同组织的工作坊,将自己对釉料、竹子与在地历史、地质生态关系的研究纳入Cosmopolis委托的陶瓷装置项目的创作。

亚斯明·史密斯陶瓷装置东郊记忆展出现场

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全球宣传及合作伙伴总监贝努瓦·帕雷尔(Benoit Parayre)在双年展发布会上将蓬皮杜艺术中心与成都的渊源追溯至1973年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的访华,艺术机构于1977年乔治·蓬皮杜逝世后3年诞生。近几年关于蓬皮杜中心在上海设立临时展馆的消息更是频繁传出,2017年蓬皮杜中心与西岸集团签订了5 年的临时展馆项目。

帕雷尔表示:“我们和北京与上海的一些艺术机构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2016年也在上海举办过‘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这次我们向南进发,在成都通过‘全球都市’(Cosmopolis)项目来讨论生态、科技、城乡发展等议题,我们也将于明年正式入驻上海,所以蓬皮杜中心与中国之间是一段漫长故事”。

毛继鸿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展览总执行人宁琤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说:“Cosmopolis是一个新的实验性的展览项目,它的策展理念又通过一个私人基金会的引荐和实施,成功落地成都,这种在地性的研究模式在蓬皮杜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我相信这样一个互动的有机过程与研究性的反馈会直接为Cosmopolis明年在巴黎的#2.0版本带来很多的贡献”。(采访、撰文/翁家若)

*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图片、视频由COSMOPOLIS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提供

 

 TANC @ COSMOPOLIS#1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作为世界公民与行动主义者的艺术家,蓬皮杜崭新项目Cosmopolis